內容目錄
丹德拉神廟 Temple of Dendera | 簡介
丹德拉神廟(Temple of Dendera)是埃及最令人驚艷的古代神殿之一,位於上埃及的 Qena 地區,從觀光重鎮盧克索(Luxor)出發,車程約1.5小時,是許多旅人選擇從盧克索出發的半日或一日遊熱門行程。這座神廟主祀哈索爾女神(Hathor),她是古埃及神話中掌管愛、美、音樂與歡樂的女神,也是埃及人心中最親近的神祇之一。
現存的丹德拉主神廟建於托勒密王朝時期,是埃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神殿之一,特別以天花板星象圖、十二星座雕刻與地下空間的神祕浮雕(俗稱「丹德拉燈泡」)而聞名。這座神廟也完整保留了神像出巡與神聖婚禮儀式的動線設計,是了解古埃及宗教、宇宙觀與建築思維的最佳景點。
相較於卡納克神廟或帝王谷,這裡人潮相對稀少,空間寧靜、保存良好,非常適合喜歡深入文化、觀察浮雕細節、或拍攝彩繪古蹟的自由行旅人。無論你是第一次到埃及,還是已經熟悉盧克索,丹德拉神廟都是值得你安排時間停下來細看的一站。本文將帶你一步步走進這座神廟,包括建築布局、主殿柱廳、星象天花板、屋頂神殿與地下密室。
丹德拉神廟 Temple of Dendera | 交通方式與門票資訊
雖然丹德拉神廟本身位在 Qena 附近,不過這裡幾乎沒有觀光住宿資源,絕大多數旅客都是選擇住在盧克索,然後包車前往丹德拉,由盧克索到丹德拉距離大約120公里,車程約1.5小時。雖然也可以搭火車到 Qena,再轉車到丹德拉,不過對觀光客來說相對麻煩,而且當地轉乘資訊不透明,時間也比較難掌握。
找盧克索住宿比價?
盧克索包車
如果是跟團,丹德拉神廟通常是半天來回的行程,也可以考慮與較遠的阿拜多斯神廟(Abydos Temple)合併為一日遊,時間會比較緊湊,若是不喜歡太趕,只參觀丹德拉神廟一個點,也完全值得。
丹德拉神廟半日遊
丹德拉神廟+阿拜多斯神廟一日遊
丹德拉神廟門票可以直接上埃及政府的官網購買 (購票連結) ,外國人必須選擇「Other Nationality」購票。目前已有電子票券,省去排隊時間。
丹德拉神廟 Temple of Dendera | 參觀重點
丹德拉神廟是主要供奉愛與音樂女神哈索爾(Hathor)的神殿,現存建築主要建於托勒密王朝時期,從公元前54年開始動工,並在羅馬皇帝提比略(Tiberius)統治時期完工。整體來說,它屬於古埃及宗教建築中非常晚期的代表作。
不過這裡其實不只有主殿,而是一整個神廟群(Temple Complex),包括主神廟、兩座出生神殿(Mammisi)、聖湖、科普特教堂等建築。根據考古學家推測,這個地點的宗教活動可以追溯到古王國時期,最早的建築可能出現在佩皮一世(Pepi I)統治時代,大約是公元前2250年左右。
北側入口
一般遊客會從神廟群北側的多米提安門(Gate of Domitian and Trajan)進入,這座門是由羅馬皇帝多米提安(Domitian)與圖拉真(Trajan)建造的。門上保留了兩位皇帝以法老形象向埃及諸神獻祭的浮雕,圖像非常完整,細節清晰,讓人一進來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宗教與政治結合氛圍。
多米提安門前原本應該有兩座獅身人面像(Sphinx)作為守護,門的兩側也可能曾經有柱廊建築,目前現場還可以看到一些柱基與建築遺跡。



穿過城門後會進入一片遺跡區,地上散落著不少大型石棺、柱子與石牆碎片,雖然有些混亂,但非常有「探險」的氣氛。繼續往主神殿方向走,在右手邊會看到一座保存狀況還不錯的羅馬時期出生神殿(Roman Mammisi),是由奧古斯都(Augustus)時期建造,用來描繪哈索爾與其子伊希(Ihy)誕生的神話故事。
這一區也可以看到後期基督教進駐留下的痕跡,包括科普特教堂的遺跡,說明這個神廟群在不同時代都持續被使用與轉化,歷史層層堆疊,很有味道。






主殿柱廳 Hypostyle Hall
壯觀的「柱廳」(Hypostyle Hall)有24根巨大的石柱,每一根頂部都是哈索爾的臉。雖然整體保存狀況非常好,但你會發現柱頂上哈索爾的臉幾乎都被破壞了,只留下模糊輪廓。這並不是自然風化,而是人為的破壞。根據學者推測,這類破壞大多發生在基督教興起初期,當時新興的信仰視古埃及的諸神為異教偶像,因此對神像進行「去神性」處理,尤其是面部,因為古埃及宗教相信神祇的力量體現在形象的完整中。只要毀掉臉部,就等於讓神明「失去力量」。
這類破壞在埃及很多古蹟中都看得到,但在丹德拉神廟特別明顯,因為這裡的哈索爾柱頭原本就很巨大、明顯。不過即使她的臉被刻意破壞,莊嚴與守護的氣場仍然存在,只是增添了一種滄桑感。



殿內的裝飾更是令人驚嘆。最讓人目不暇給的,是頭頂那片保存得極為完整的天花板浮雕。整個天花板被分成七個橫向的圖像帶,每一帶都有不同主題,圖案均為立體浮雕彩繪,使用了大量的藍色與金色塗料,主題內容涵蓋星辰運行、太陽與月亮的週期、黃道帶與星神的信仰系統,完整體現了埃及晚期宗教宇宙觀,每個部份都值得細細觀賞。



最中央的是天空女神努特 (Nut) 的形象。她是天體與宇宙秩序的守護者,身體橫跨整段天花板,這個姿勢其實就象徵著她是覆蓋在地球上的「天空穹頂」。根據神話,每天傍晚努特會「吞下」太陽神 Ra,讓太陽進入她的身體,展開夜間的冥界之旅。而到了隔天清晨,她又將太陽重新誕出來,讓日出再次發生。這個吞下與誕生的循環就是古埃及人對「日夜更替」的解釋。而她的身體,也就成了整個宇宙的框架。你會看到太陽神 Ra 坐在太陽船上,從東升起,經過白天航行,到西方進入夜晚的冥界。
在中央區域的左側第一帶,則描繪了月亮的循環過程。從新月、半月到滿月,逐漸變化的圖案延展在女神努特的身體旁邊。這段的主神是月神孔蘇 (Khonsu),他控制著月相的變化。畫中還可能隱喻了月蝕的現象,描繪月亮被吞噬、隱沒的過程,代表古埃及人對夜空變化有相當觀察與神話解釋。
左側第二帶是最知名的黃道帶與星座。這裡出現了我們熟悉的十二星座,像是天蠍、金牛、天秤等,星座和人物形象受到希臘羅馬影響,在此處顯示了當時宗教與文化的融合。星座形象雖然埃及化,但輪廓非常清楚,還標有象形文字的名稱。每個星座還配有代表牠們力量的神祇或靈獸,整個視覺效果精細又富含象徵意味。
左側第三帶則充滿各種鳥類圖案,像是展翅飛翔的鷹、蛇形鳥與其他星辰化身的飛禽。這些鳥很可能象徵星星本身,或是代表神的靈魂飛翔於天空之上。這一帶圖像比較抽象,有很強的詩意與靈性氣氛。
往右側看,右側第一帶延續中央太陽航行的故事,描述太陽進入夜晚的旅程。太陽船進入黑暗的冥界,途中會遭遇 阿波菲斯 (Apophis) 這條象徵夜間混沌危險的混亂之蛇。荷魯斯或賽特出現,協助太陽擊退邪惡,保證第二天早晨太陽能再次升起。
右側第二帶則描繪星辰如何從努特的身體中「誕生」,還有太陽在夜晚被重生、再次升起的畫面,連結埃及的宗教儀式與對再生的信仰,歐西里斯的復活概念就在這裡有深層呼應。
最後一帶,也就是右側第三帶,內容是與節令、天文儀式有關。你會看到法老或祭司進行觀星、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式場景,還有對天狼星(Sirius)升起的崇拜,因為那是尼羅河泛濫與新年週期的起點。可見天文不只是神話,也與古埃及的農業與國家治理息息相關。
























其實,丹德拉的天花板會保存得這麼好,除了因為它是埃及古代晚期的作品,更關鍵的是神廟曾經被厚厚的煙灰蓋住了好幾百年——在神廟被廢棄之後,這些空間曾被當成聚會、躲雨、放牧甚至煮食的地方使用,燃燒產生的煙把整面天花板燻黑,也剛好變相「保護」了原本的顏料沒被日照與風化侵蝕。近代修復團隊用極其細膩的方式把煙灰一層層清除,清除完成後,才發現這些畫還鮮豔得幾乎像新的一樣。
我們目前在通往核心區域前的內多柱大殿,還可以看到尚未清理的煙燻痕跡。這裡的空間比較低矮,整個空間都還是燻黑的,牆上的浮雕也是在黑影中若隱若現。

主聖所與側殿
從柱廳走進去之後,神廟的氛圍變得更靜。這裡就是主聖所(Sanctuary)與周圍側殿(Side Chapels)所在的核心區域。氣氛更像古代宗教現場——你會開始想像那時候的祭司拿著火把穿行其中,準備儀式用的香料、聖水、金屬器皿。
這一區的房間其實非常多,圍繞著主聖所分成數個不同功能的空間。有些是用來存放神像或神聖器具,有些可能是儲存香料、布料,還有的是專門為特定神祇設置的小祭壇,如伊希絲(Isis)、荷魯斯(Horus)與歐西里斯(Osiris)等。整體來說,這裡就是正式儀式前的準備區。雖然很多空間的牆上還沒經過完整修復,但仔細看的話,還是能看到不少細節——比如某些浮雕畫的是祭司點火、清洗神像、或是將哈索爾的神像從聖室搬出來巡行的過程。
而正中央的主聖所,就是這座神廟的核心。原本應該安放著哈索爾的主神像,平常封閉,只有在重要節日或儀式才會開放。雖然神像早已不在,但牆上還保留了獻祭儀式的浮雕。














聖婚儀式
丹德拉神廟的建築設計其實是為了服務神像從「沉睡 → 被喚醒 → 被淨化 → 出巡 → 神婚 → 回歸」這一系列儀式所設計的動線。這個一年一度的儀式是一場完整的「劇場演出」,主角是女神哈索爾(Hathor)的神像,舞台就是整座神殿。
儀式的起點在主聖所,平時封閉的神像會由祭司開啟神龕,喚醒沉睡中的女神。喚醒儀式包含唱頌、焚香、沐浴、穿戴神聖飾品等步驟,這些過程通常會在神廟的側殿與內部空間進行。接著,女神的神像會被安置在神船(barque)上,由祭司們抬著,經由神廟內部的通道與樓梯,走上屋頂,與來自艾德芙(Edfu)的荷魯斯(Horus)相會,這是一場神性的結合,象徵天地和諧與來年的豐收。
從幽暗的密室一路走上明亮的屋頂,看著陽光灑落在石板上,過程就是從冥暗到光明的儀式轉換,樓梯兩旁牆上的浮雕便紀錄這些盛典過程,包括神像乘船、法老致詞、獻香祈福等畫面。








丹德拉神廟特別的是它的屋頂空間並非只是開放平台,最北側的屋頂小神殿,是「神聖婚禮」(Sacred Marriage)舉行的場地。儀式中兩尊神像會在屋頂神殿短暫「共處」,再分別返回各自的神廟,神像會由另一邊的樓梯被抬回主聖殿中。這段神婚儀式是古埃及宗教宇宙觀的核心——透過兩大神力的交會,確保秩序得以延續,河流會再泛濫,作物會再次生長。

屋頂神殿
屋頂空間還分布著幾個獨立小神殿。另一間小神殿裡,講述了死亡與重生的故事。抬頭望,天花板上努特女神的身體緊緊貼合屋頂,象徵天空與星辰的保護。在她的身下,是一整套歐西里斯神木乃伊化與復活的過程。從嬰兒的誕生,到成長為成年神祇,再到與冥界連結的死後重生。




在另一側的房間中,則刻有完整的十二星座與天文圖騰。你可以看到天秤座、天蠍座、雙魚座等熟悉的星座形象被刻成浮雕。有些是埃及特有的表現方式,比如「北斗七星」被表現為牛腿的形狀,天狼星(Sirius)則是一隻鳥站在桿子上。其中一段圖像中出現了「七個月亮」或「七個月亮階段」的符號,目前仍有多種詮釋,一說可能象徵星曆中的重要月份,一說則代表與哈索爾相關的七位女神(Seven Hathors),她們代表命運、預言與生命的守護。




最後別忘了站上屋頂邊緣,居高臨下近賞一下神廟群。這裡是視野極佳的觀景台——四周田野與遺跡一覽無遺,遠方的綠洲與沙漠交界清晰可見。神廟旁邊原本還有一座「聖湖」(Sacred Lake),是祭司淨身與準備儀式的重要場地。現在湖水已不復見,只剩輪廓與遺跡。但你還是可以從地基看出這整個建築群規劃得非常完整:中央主神廟、圍繞的圍牆、外圍的附屬建築、以及與河道的連結方式。




地下室 Crypts | 神秘的丹德拉燈泡
從主殿旁的側殿,一條狹窄而陡峭的石階會把你帶到丹德拉神廟的地下空間,神祕的祭司密室。這裡整體空間相當低矮,你得彎著腰慢慢走,光線也非常微弱。這個空間在古代可能是用來收藏神像、聖物或特殊祭品的地方,只有高階祭司才被允許進入。
其中最出名的,是一面被稱為「丹德拉燈泡(Dendera Light)」的浮雕。圖像中有看起來像四根試管、以及彷彿是由蓮花照射出燈光的圖案,內部有一條彎曲的蛇形生物,造型跟現代的電子真空管或燈泡非常相似。旁邊還有站著的神祇與類似支架的物件。根據許多埃及學者的說法,這其實是神祇哈索姆圖斯(Harsomtus)從蓮花中誕生的象徵畫面。蛇是祂的象徵動物,從蓮花升起象徵太陽與生命力的誕生,而那些像是電線或試管的物件,其實是化繁為簡的宗教符號。不過雖然學術界普遍認為那是象徵生命力量的蓮花與蛇,還是有不少人相信這是「古埃及人掌握電力技術」的證據之一。






外牆與迴廊浮雕
繞到神廟外圍,牆面與長廊也都刻滿了精彩浮雕,不只是宗教儀式,也包括歷代法老「更新神聖權力」的場面。你會看到托勒密八世、埃及豔后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與凱撒的小孩 Caesarion 等人都被描繪在牆上,接受神的加冕或祈求神力加持。克麗奧佩脫拉牽著小凱撒的浮雕特別吸睛,這是目前埃及唯一一幅確定描繪她的浮雕。









系列文章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
時空旅人札記目前每週五更新,想看到與旅行相關的更新內容,請訂閱電子報,或追蹤Facebook粉專、Twitter、Instagram。
如果你想要支持免費創作,可以按這裡買杯咖啡請我,我會很開心!
本站所有資料皆為原創分享,僅透過少量廣告與贊助連結維持營運,若您於站內連結到第三方商家網站並進行消費,本站將獲得部分消費金額作為回報,但這不影響您所購買任何商品的價格。感謝支持!
想找特定地點文章,請見遊記地圖。
想出去玩,需要比價嗎?我最常用的網站旅館訂房推薦給你:
住美國想知道怎麼用旅遊信用卡世界賺點數換機票?新手必知、懶人必備的美國旅遊信用卡。
想嘗試背包旅行?怎麼打包?
若有興趣在你的網站或出版品引用這篇文章或部份內容及圖片,請來信索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