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美食攻略】我們吃過的 11 間餐廳:從法式媽媽味到米其林料理

【時空快拍】 巴黎亨利四世時代就有的燉雞,現在還能在 La Poule au Pot 暖胃。
午餐挑套餐省預算,晚餐選米其林當重頭戲,左岸右岸動線一次排好最省腳力。
帳單要留心,別讓氣泡水和巴黎風景一起加價!

巴黎美食紀錄 | 前言

很多人對巴黎美食餐廳有種距離感,擔心語言不通、禮節繁複,點菜像在考試,又大多需要訂位。實際走過,我的感想是:「其實一點都不難親近啊!」這篇文章記錄我們自由行吃過、距離景點近的餐廳,從經典法菜、精緻套餐到地方小吃都有。

我們自己的選店策略是「午餐吃好、晚餐吃特別」,中間再穿插幾家甜點與市場,既能體驗道地法式餐桌,又不會壓力山大。以下的餐廳是依照大致地理位置順序介紹,也許你下次來巴黎,可以從這些我們吃過的地方開始探索自己的味蕾記憶。

左岸 Left Bank

Les Papilles

  • 地點: 第5區/拉丁區,靠近萬神殿與盧森堡公園

Les Papilles 這家小餐館其實已經是觀光客口耳相傳的熱門店了,因為可以透過網路 app 預約,讓不少自由行旅客心動。我們去的那天整間幾乎都是觀光客。餐廳主人看起來也很享受這樣的氣氛,開心地用英文跟每桌客人介紹醬汁內容和適合搭配的紅酒,蠻有趣的互動感。

這家主打一套無選項的主廚套餐,每日菜色依當日食材決定,完全不用思考就可以被餵飽。

我們那天吃的開胃湯是以紅蘿蔔為主題的濃湯,喝起來非常溫潤。主菜是用牛肩部位的紅酒燉牛肉(Bœuf Bourguignon),這道料理對法國人來說是「冬天的定番」,夏天吃的話反而有種特別的舒適感。實際吃起來牛肉蠻嫩的,牛筋也好吃,配紅酒都剛好。

接下來是傳統的起司盤,最後的甜點則是一道非常療癒的巧克力甜點,整體吃下來讓人超滿足。我們那天還點了兩款紅酒搭餐,酒感不強但非常順口,為整套套餐增添不少氣氛。

雖然整體走的是偏向觀光商業型的套餐,但氣氛輕鬆、不需點菜的無壓力感,還是很適合第一次體驗法式家庭料理的旅人。紅酒自取也是這家的一大特色,有種進入法國朋友家裡吃飯的感覺。記得要提前訂位,位置不多且熱門時段容易客滿。

Le Christine

  • 地點: 第6區/聖日耳曼區,近聖禮拜堂、奧賽博物館

Le Christine 是位在聖日耳曼區的小餐廳,風格優雅,有一點米其林餐廳的那種精緻感,但不會太拘謹。我們選的是午間套餐,擺盤漂亮、味道細緻,是那種走進去會覺得自己好像進入某部歐洲老電影的場景。

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起司盤,雖然是 optional,但我們當時很貪心,每個人都點了一份,結果最後有點吃不完。其實兩人分一份就夠了。整套餐也有搭配推薦的酒款,搭起來還蠻有層次感,適合想找一間有質感、又不會太過正式的法式餐廳。如果你住左岸或是有安排聖禮拜堂、奧賽博物館的行程,這間可以排進午餐選項裡。

Le Colvert Bistrot

  • 地點: 第6區,Odeon站步行4分鐘

這間餐廳走的也是比較精緻、現代一點的法菜路線,和 Le Christine 給人的感覺有點類似,裝潢舒服,空間設計簡約但不冰冷,菜色融合一些創意元素,但又不會過度實驗,料理調味很細緻。我們那天已經有點吃膩了,沒選他們的 Tasting Menu,而是每個人各自點了一個前菜和主菜,再一起分著吃。這種吃法反而蠻放鬆的,也比較能試到多一點口味。

整體來說這家也不錯,屬於那種精緻、有點設計感但不會太浮誇的餐廳。位置在Odéon站附近,吃完可以沿著左岸散步消食。

La Régalade

  • 地點: 第14區

這家是在 The Fork 上訂的餐廳,屬於比較新派一點的法式小酒館。這間現代小酒館(bistronomie)是巴黎平價吃好料的代表之一,整體來說菜色不浮誇,偏實在型,有些料理表現得還不錯。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餐後甜點——舒芙蕾非常好吃,熱呼呼又帶一點膨脹感,會讓人想一口接一口。

份量實在、口味經典,最推薦的是他們家的鴨胸與奶油蘑菇燉飯,前菜會附自製肉醬與麵包前菜上桌時有一道肉醬配酸黃瓜,調味蠻平衡的。主菜肉質細嫩、醬汁也不會太重。整體來說,是一間穩紮穩打的 bistronomie 風格餐廳。

Café Campana

  • 地點: 奧賽美術館內

如果你有安排參觀奧賽美術館,不妨順道在五樓的 Café Campana 用餐。我們來時其實也只是走累了,想找個地方坐下來。裝潢是有一點浮誇的金色海浪風,但真的重點就是鐘樓風景。館方甚至曾經在這裡辦過一晚限定的 Airbnb 活動,讓人直接睡在鐘前面一晚。

在美術館裡吃東西本來就不太期待餐點本身,Café Campana 也不例外。食物本身中規中矩,稱不上驚艷,是一間為了氣氛與地點而存在的博物館咖啡廳。這間餐廳最大的亮點就是——你可以坐在奧賽博物館最著名的鐘樓前,發呆、休息、放空一下。如果你來奧賽本來就打算待一陣子,那這裡當成一個中場休息點是蠻剛好的選擇。

巴黎美食,巴黎餐廳推薦,巴黎米其林,巴黎可麗餅,巴黎甜點 32
📦 我的旅行常用工具

右岸 Right Bank

La Poule au Pot

  • 地點: 第1區

這間是法國美食網紅推薦的老派餐廳,經典法餐廳開業已久,主打的就是一種法式懷舊氛圍和經典料理,客人也多是巴黎當地人,招牌是Poule au Pot,翻成中文就是「燉雞」的意思,是巴黎人的國民料理。說起來這道菜是歷史悠久,被法王亨利四世(Henri IV, 1553-1610)提升到「國民料理」等級。據說他上台後為了凝聚民心,允諾:「願我治下的每個農民週日鍋裡都能有一隻雞。」(une poule au pot le dimanche)——於是「雞肉燉菜」成了 17 世紀法國庶民的夢幻大餐。

第一次去點的是燉雞套餐,服務生特別交代要從面前那顆「肉球」開始吃——裡面混合了雞肉、豬肉和鵝肝,質地濃郁有層次。接著才是主角燉雞。燉雞是沿用傳統做法:整雞塞蔬菜後長時間慢燉,湯汁收進米飯裡,層層揭開。直到你把表面都吃完,才會發現底下其實還藏著雞湯。湯汁真的像精煉過的雞汁精華。整套吃法儀式感十足,是非常道地又完整的老派法式體驗。非常有媽媽味,暖心又暖胃。

除了雞肉溫潤入味,份量也非常驚人。燉雞套餐結尾還來了一個巨大無比的 crème brûlée。因為真的蠻好吃的,所以同一趟行程又去了第二次。第二次去改點牛排與洋蔥湯,味道也都不錯,仍是經典的法菜體驗。

主廚本身據說是開過很多星級餐廳的人,一個戴著圓圓粗框眼鏡的中年男子。我們第二次吃牛排時還看到他從廚房的小圓窗偷偷探出頭來,用目光掃射整間餐廳,像是在確認大家有沒有乖乖點酒。當他發現我們在看他時就立刻縮回去。

不過要說缺點也不是沒有——我們兩次去,帳單都出錯。一次多算氣泡水,一次多加了杯沒點的酒,建議來這家一定要仔細檢查帳單。

總結來說,這家餐廳還是推薦的,料理確實好吃,氣氛也很有特色。

Bo&Mie

  • 地點: 第1區 ,近羅浮宮

巴黎的甜點店百百家,Bo&Mie 算是創新派麵包甜點店的代表。因為離羅浮宮與巴黎歌劇院都很近,推薦排博物館行程時當作早午餐或下午茶補給點。店內氣氛輕快,東西也好吃。

我們吃套餐鹹甜都讓人滿意,搭配茶或咖啡都蠻適合的。那天現場人也不少,算是非常受歡迎的早餐/輕食選擇。如果你在羅浮宮或歌劇院附近找吃的,這間真的很方便。

Accents Table Bourse

  • 地點: 第2區

這家是一星餐廳,由一位日本主廚主理,菜色結合了法式基底與亞洲細節,我們選這間當作整趟旅程的重頭戲之一,一方面是想找一間一星來試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在米其林餐廳裡算相對平價——一人套餐大概 €100 左右,以巴黎來說不算貴。

從麵包開始奶油小熊就讓人有種「啊我願意為這頓熱量爆表」的感動,麵包和奶油太好吃,差點還沒開始正式用餐就快吃飽。我們選的是tasting menu,整套吃下來最大特色就是「每一道都有脆脆的元素」。就連甜點或看似軟綿的料理中,都會藏進某種酥脆的層次,讓你每一口都有明顯口感,很驚喜也很有記憶點。

整體來說,這是一家技術細膩、口感有趣、價位合理的米其林餐廳,很適合當作旅行中唯一一頓認真吃的「特別日子晚餐」。

Breizh Café

  • 地點: 第3區 / 瑪黑區

這家應該算是巴黎最有名的可麗餅連鎖店之一,觀光客很常來,也算是瑪黑區的「標配行程」。

我們當天吃了甜的、鹹的可麗餅各一份,再搭配他們的自家蘋果酒(Cidre),吃起來剛剛好。鹹口味的可麗餅餅皮烤得酥香,帶點蕎麥的香氣,很適合搭配濃湯當正餐;甜的那份則是加了類似「薑酥冰淇淋」的口味,帶點微微刺激感,吃起來很有記憶點。大家一致覺得這家可麗餅是好吃的,但也不需要當成必朝聖的名店——因為它是連鎖品牌,在巴黎有好幾家分店,其實哪家順路就去哪家。不想跑太遠也想吃點有趣的法國小吃,這間非常合適。

Aux 2 Saveurs

  • 地點: 第12區,Gare de Lyon 旁

這家是在我們因為住在里昂車站附近想找旅館附近地方吃飯,剛好看到美食部落客推薦的餐廳,主廚是日本人。

我們當晚吃的是三道式套餐,其中麵包就超好吃,一邊聊天一邊會一直默默續。主菜有一道是烤得香酥的雞,口感真的讓人難忘,香氣滿滿、酥酥脆脆,咬下去有點爆香的感覺。最後的甜點也很出色。整體風格很細膩,有「好像快要拿到米其林星」的感覺,但價格還算親民,我們都覺得「怎麼這家店 Google 地圖評價這麼低調?」,沒想到超出預期,根本是撿到寶。如果你剛好住在里昂車站附近、又不想吃太觀光感的料理,這間非常值得一試。

🎒 想嘗試背包旅行?

我整理了一份打包清單:

👉 【背包旅行101】長途背包旅行打包怎麼做?

凡爾賽 Versailles

Angelina

  • 地點: 凡爾賽宮內

這間甜點老店在巴黎有很多分店,凡爾賽分店,就位在宮殿內部,是許多人走完整個宮殿後指定的補給站。最有名的當然就是他們的招牌甜點——Mont Blanc 蒙布朗 和熱巧克力,不過我們這次還點了凡爾賽限定的巧克力甜點套餐,整體體驗……可以說是略帶複雜。

蒙布朗本體外層是栗子泥,裡面是厚奶油,底部是蛋白霜,對甜點控來說應該是很經典的組合。不過如果你本身不特別愛奶油,那這道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 heavy。我們點的凡爾賽限定巧克力套餐,甜點端上桌的時候看起來很華麗。但吃起來有種「嗯?這是不是只是三球奶油再加不同口味的外殼?」的感覺。後來想想,可能它本來就是這種設計啦,只是實際吃到嘴裡時,那個「奶油+奶油+栗子味+蛋白霜」的層次不是我的菜。總之這是一間體驗成分大於味覺驚艷的甜點店,但如果剛好在凡爾賽宮內逛到累了,還是很適合坐下來點杯熱巧、來份甜點,當作這場宮殿遊的結尾。

常見問題 Q & A

Q:在巴黎吃飯一定要訂位嗎?
A:熱門餐廳(特別是米其林與話題小館)中午 48 小時前就可能額滿,建議事先用官方網站、The Fork 或 Google Maps 內建功能訂位。咖啡館這類店家則通常現場候位即可。

Q:小費怎麼給?帳單已含 Service 了還要再加嗎?
A:法國餐廳帳單多已含服務費(service compris)。若服務特別好,可在刷卡機上「Add tip」欄位直接輸入 1–2 € 意思意思。

Q:英文點餐 OK 嗎?
A:觀光區餐廳普遍會講英文。若碰到只講法文的 bistro,開口先以「Bonjour」打招呼、再說 “Parlez-vous anglais?” 通常就會得到笑臉回應;菜單看不懂可直接問 “What do you recommend for today?”

Q:巴黎餐廳有 Dress Code 嗎?
A:星級餐廳建議 Smart-Casual(襯衫、長褲、包鞋)。普通小酒館、可麗餅店與市場攤位則穿休閒服即可。背心、球鞋在大多數餐廳都不會被拒,但晚餐時段建議帶外套。

跟著時空旅人,深讀世界

📱 想繼續 follow?歡迎追蹤  Instagram /  Facebook

📬 我每月會寄出一封電子報,分享最新整理的筆記、旅行觀察,以及文章以外的內容碎片。
👉 點我訂閱電子報 (不亂寄、不推銷)

系列文章

☕ 喜歡我的旅行筆記?
請我喝杯咖啡 支持創作 🙌

發表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