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紐約 | 簡介
紐約,這名字大概沒有人沒聽過。對許多人來說,它是電影的背景、音樂劇的舞台、世界金融的心臟、或夢想剛起步的地方。從自由女神像高舉火炬的那一刻起,紐約就成為全世界無數人心中「美國」的象徵。
但真正走進這座城市,才會發現它的多層次與矛盾——快節奏與散步日常並存、超高摩天大樓與百年石造建築交錯、金融巨頭和街頭塗鴉、國際觀光客與地鐵通勤族共享同一條街。紐約市(New York City)由五大行政區組成,但觀光客主要活動集中在曼哈頓(Manhattan),這裡擁有密集到幾乎過載的地標與文化資源,不管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五次再訪,每次都有新體驗。
這篇文章以曼哈頓為核心,搭配布魯克林與幾個周邊延伸區域,一步步走讀這座城市。除了經典必訪景點,我也會加入一些實用的行程安排邏輯與區域特色說明,讓你不只是打卡,而是真的「走過」紐約。


紐約 | 行程規劃
紐約景點分布雖然密集,但每天東一個、西一個的跑,其實蠻容易把體力和時間都浪費在交通上。不想太走馬看花的話,比較推薦的方式是按照地理位置來劃分,每天專心走一個區域,景點可以用走的串起來,路線順、時間也更好掌握。
多數第一次來的旅客會將時間都花在曼哈頓島上。曼哈頓島分成三大區:上城區(Upper Manhattan)、中城區(Midtown) 和 下城區(Lower Manhattan)。整體來說,第一次來的旅客光是中城區至少需要兩天、上城區和下城區各一天,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多花一天在中城區或布魯克林。不過我必須說,即使有六天時間,紐約值得遊覽的地方實在太多,還是會需要取捨。以下大略提供一個六天的安排方式給大家參考,可以根據時間縮短或拆開。
建議第一天從中城核心區開始,像是帝國大廈、洛克斐勒中心、第五大道周邊的幾個經典地標都在這裡。第二天可以安排中城西側,包含時代廣場、百老匯劇院區、幾間特色主題店,以及哈德遜河畔的無畏號航空母艦博物館。第三天移動到中城東側,行程會比較靜態一點,像是中央車站、摩根圖書館、MoMA 等,適合慢慢逛。上城區建議安排一天,從中央公園出發,搭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或古根漢美術館。下城區則可以安排一天走自由女神、Ellis Island、911 紀念館與華爾街等地標。最後一區是布魯克林,早上可以走布魯克林大橋,接著晃到 DUMBO,再搭渡輪回曼哈頓結尾。
若是準備參觀的需門票地標多 (如觀景點、博物館等),可考慮使用 New York City Pass 節省門票成本。
New York City Pass
紐約 | 交通
機場交通
紐約有三個主要機場:JFK、LaGuardia(LGA)、還有 Newark(EWR)。大部分從台灣或西岸城市飛紐約的航班會落在 JFK 或 Newark,LaGuardia 通常是美國國內線居多。
如果你是國際航班抵達,最常見的就是 JFK。從 JFK 進市區有幾種選擇,最便宜也蠻穩定的是搭 AirTrain 接地鐵(Jamaica Station 轉 E 線或 A 線),整體車程大約 1 小時上下,適合行李不多、想省錢的人。AirTrain 和地鐵付款都可以用 MetroCard 或信用卡直接感應。
如果是半夜抵達、或人多行李又重,可以考慮搭計程車或叫 Uber/Lyft。JFK 到曼哈頓市區的計程車有固定費率,大約 40–60 分鐘,看交通狀況。如果超過兩個人一起走,其實叫車會比地鐵輕鬆很多,不過價錢仍然較高,交通尖峰時段可能也不會比地鐵快。
至於從 Newark 機場進曼哈頓,最常見的方式是搭 AirTrain 到 Newark Airport Station,再轉 NJ Transit 火車到 Penn Station,是一個穩定又不太貴的方案。Newark 雖然在紐澤西州,其實到曼哈頓比 JFK 稍微近一點。
LaGuardia 機場的交通選擇就相對比較少,目前沒直達地鐵,通常是搭巴士 Q70 轉地鐵,或直接叫 Uber 是比較方便的做法。距離近,進市區時間也最短,但較少人使用。
市內交通
紐約市區交通的核心是地鐵,幾乎所有你會想去的景點都有地鐵站可以到。整體來說,雖然系統有點老舊、車站不見得漂亮,但該去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到。地鐵的收費方式非常簡單:每次搭乘不論遠近都是 $2.90(2024 年價格),你可以用信用卡直接 tap 進站,不需要買票或儲值卡,只要卡片支援感應付款(Visa、Mastercard、Apple Pay 都行)就可以。連續搭超過 12 次會自動觸發「周票上限」,不需要自己買周票非常方便。
地鐵動線對第一次來紐約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混亂,因為不是每個站都有清楚標示「上車方向」,反方向的月台有時並不相通。大原則是弄清楚你要搭的線是往「Uptown」(上城)還是「Downtown」(下城)方向,下月台時確認入口標示的方向與路線。多數錯誤是方向搞錯,如果比較擔心的話,建議一開始先下載 Citymapper 或 Google Maps,根據 app 指定入口前往上車。
除了地鐵之外,走路其實是紐約最舒服的移動方式之一。曼哈頓是棋盤式街道,走起來很直覺,Google Maps 幾乎不會出錯。大部分中城和下城景點彼此之間步行只需 10–20 分鐘左右,很多時候走路比搭地鐵還快,加上沿路街景好看,很容易邊走邊拍照,忘記自己已經走了 12,000 步,一定要穿好走的鞋子。如果真的不想走或是太晚、太冷,Uber 和 Lyft 隨叫隨到,價格略高但不算離譜。
紐約 | 住宿
紐約住宿選擇很多,但價格真的不便宜,尤其是曼哈頓島上——想要住得交通方便、安全又不爆預算,確實需要一點篩選。大方向來說,第一次來紐約的人會建議住在曼哈頓內,這樣幾乎所有想去的景點都能在 20–30 分鐘內抵達,省下很多交通時間與體力。
曼哈頓本身很大,旅館也非常多,可先根據自己是偏好熱鬧、市中心機能,還是喜歡生活感、或者是想追求預算控制來選擇住宿區域。
首先是中城區,這是最經典、也最穩當的選擇。無論是時代廣場、百老匯劇院、帝國大廈、洛克斐勒中心、中央車站、MoMA… 幾乎你想得出來的景點都集中在這一帶。這邊交通超方便,地鐵線多、生活機能也很好。缺點是觀光人潮真的很多也較貴,有時候晚上會比較吵,如果住在 Times Square 附近那幾條街,記得訂飯店時先看一下評價。不過整體來說,如果你是第一次來紐約、想把經典景點走透透,那中城區是最不會出錯的區域。


下城區以金融區為主,包含世貿中心、華爾街、自由女神碼頭一帶。這裡的優點是相對安靜、飯店價格通常比中城便宜一些,很多新開的連鎖飯店,品質和房間空間都比中城好。商業區晚上比較少人,生活機能也沒有中城區好。
上城區 (又分為上西區或上東區) 則是比較偏住宅區的地方,環境舒服、治安好,住起來很有「我住在紐約」的感覺,鄰近中央公園與博物館。地鐵依然方便,但如果你想晚上跑百老匯劇或下城活動,交通時間就會稍微長一點。適合喜歡安靜、或已經來過紐約、不需要天天追景點的人。
紐約 | 推薦景點與體驗
上城區
上城區主要指的是中央公園以北的區域,最有名的就是博物館 Mile、哥倫比亞大學,以及以西的住宅區。這一區很適合想要感受文化與生活並存的紐約風景,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都在這一帶。
地標 | 中央公園
Central Park 是紐約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座貫穿曼哈頓中上區的超大都市公園,從南邊的 59 街一路延伸到北邊的 110 街,長超過 50 街區,幾乎走不完。它不只是城市裡的後花園,更是音樂會、滑冰場、劇場、馬車路線、遛狗天堂、電影取景地… 你能想到的城市日常,這裡全包。
這座公園建於 19 世紀中葉,由 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 Calvert Vaux 設計,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人工打造的大型公園。擁有湖泊、森林、小徑、草原、雕像與歷史建築、動物園,甚至還有一座迷你城堡。不同季節有不同玩法:春天賞櫻、夏天野餐、秋天看楓葉、冬天溜冰,光是坐在椅子上看松鼠跑來跑去都覺得放鬆。
如果你第一次來,建議可以從南邊的 59 街入口進去,這一帶風景比較集中,也比較觀光取向,附近有動物園、The Mall 林蔭大道、Bethesda Terrace 水池跟樓梯。









博物館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The Met)
如果你只能選一間博物館在紐約逛,那真的非 The Met 莫屬。The Met 建於 1870 年,是美國最大、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它不是只有畫,它是整個人類文明史的濃縮版本。從古埃及、希臘羅馬、亞洲、非洲、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印象派、現代藝術、到時裝、攝影、武器盔甲,幾乎你能想像的文化時空,在這裡都有一個角落。除了收藏,大都會的空間設計也值得細細感受。像那個挑高大廳的盔甲展、仿中世紀教堂的石雕門面、還有各時期畫作間的轉場安排,都很有故事性。
館內的展覽空間超過兩百萬件藏品,老實說就算來三次都不一定能逛完,建議預留至少三小時。大部分的人可能一次只能專注逛一兩個主題區域,例如古埃及廳、歐洲繪畫廳,或是亞洲藝術區。古埃及區甚易有座 Temple of Dendur,將整座神廟搬進室內展間。











博物館 | 古根漢美術館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第一次看到古根漢美術館的人,幾乎都會先停下來愣一下。它的建築外型不像一般博物館那樣方方正正,而是一個白色旋轉螺旋體,看起來像冰淇淋、又像外星基地。這棟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由現代建築大師 Frank Lloyd Wright 設計,在 1959 年開幕時可說是震撼了整個藝術界。
進到館內的參觀方式也很特別——搭電梯到最上層,然後沿著那個螺旋坡道一路往下走,展覽空間就順著坡道展開,一路轉一圈下來剛好結束。這種動線設計讓看展變成一種流動的經驗,不太會走回頭路,也讓每件作品的節奏安排有自己的呼吸空間。
展覽內容以現代與當代藝術為主,收藏了包括 Kandinsky、Mondrian、Pollock、Picasso 等經典現代派大師,也會有不定期的特展。館藏不像 Met 或 MoMA 那麼「多到走不完」,但整體體驗感非常完整,適合慢慢走、慢慢看。建議預留一到兩個小時。








中城區
中城區是最熱鬧、最觀光的區域,大約從 30 街到 59 街之間,是絕大多數遊客第一天就會踏上的紐約精華地帶,許多公共空間如 Madison Square、Herald Square、Penn Station 都是在遊客必經要道上的重要地標。重要景點無論是帝國大廈、時代廣場、百老匯劇院、洛克斐勒中心、MoMA、第五大道購物街… 全都集中在這裡。






地標 | 時代廣場 Times Square 周邊
Times Square 是那種你即使不刻意找,也幾乎一定會走到的地方。它不只是紐約的門面,也是這座城市 24 小時不停歇的心跳聲。五光十色的電子廣告牆從早閃到晚,路中央那個階梯平台上永遠坐滿了拍照、吃零食、發呆、觀察人群的旅人。第一次走進這裡,真的會有一種「喔我真的來到紐約了」的感覺。
它原本叫做 Longacre Square,後來因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這裡設立總部而改名為 Times Square。現在的它已經不只是一個十字路口,而是一整片以娛樂、媒體、觀光為主體的區域。雖然有些人覺得 Times Square 太吵太商業,但它就是紐約最浮誇、最戲劇化的那一面。白天可以簡單經過拍照,晚上再來一次看燈光會更有感。每年的跨年倒數活動就在這裡舉行,那顆在電視上轉播的「Times Square Ball」就掛在 One Times Square 頂樓。平常走在路上還會看到許多奇裝異服的表演者,從蜘蛛人到自由女神都有,觀光意味濃厚,但也構成了這裡獨有的城市背景音。
時代廣場還是百老匯劇院區的中心,看音樂劇買折扣票的票亭 TKTS 就在廣場階梯下;周邊也是主題商店密集地帶,像是 M&M’s World、Hershey’s、Disney、甚至 Forever 21、H&M、Levi’s 旗艦店,逛上一個晚上都逛不完。






體驗 | 百老匯音樂劇
百老匯對紐約就像歌劇院之於巴黎、莎士比亞之於倫敦,是文化血脈的所在。百老匯區(Broadway Theater District)主要集中在 Times Square 附近的幾條街上,從大型熱門秀如《獅子王》、《歌劇魅影》、《Aladdin》,到小劇場作品如《Hadestown》、《Dear Evan Hansen》或《Hamilton》,種類非常多元。在紐約看一場百老匯音樂劇,絕對是值得一試的體驗。即使你平常不是特別愛看舞台劇的人,百老匯的現場魅力還是很容易讓人被吸進去。
關於購票方式,如果你預算充裕或有特定想看的秀,官方網站或票務平台是最穩妥的選擇;如果你願意嘗試現場抽票或花一兩個小時排隊買便宜票,則可以考慮去TKTS折扣票亭、官方Lottery、Rush Ticket等方式。TKTS 折扣票亭就在 Times Square 樓梯下,每天下午會開始賣當日折扣票(最多可達 50% off),排隊人潮不少。某些劇院如 Hamilton、Wicked、SIX 等都有自己網站或 app 抽票,票價通常是 $10–30 美元不等,非常划算,但要靠運氣。Rush Ticket 也是只有部分劇院有的活動,在開演前幾小時開放現場購票(先到先得,需提早排隊),票價親民,座位可能視線不佳但氣氛不減。




地標 | 帝國大廈 Empire State Building
Empire State Building 是紐約最經典的摩天大樓之一,無論是從地圖、電影還是旅遊明信片上,你都不可能錯過它的身影。它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的帝國大廈,是紐約歷史的象徵。落成於 1931 年,大蕭條時期的產物,卻以 Art Deco 的優雅外觀成為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也成了「紐約這座城市永遠向上生長」的象徵。
觀景台位在 86 樓與 102 樓,白天可以看到城市的密集與幾何感,晚上則是一整片燈海,有種進入電影畫面的錯覺。這裡最有名的電影畫面,大概就是《金剛》攀爬天線或是《西雅圖夜未眠》的浪漫約會場景。雖然現在紐約多了 很多新觀景台,不過 Empire State 的魅力在於它的「經典」。你站在這裡往外看,會看到其他觀景台的存在;而當你站在其他觀景台上看風景的時候,眼前最醒目的永遠是它。觀景體驗設計得很完整,除了登高遠眺之外,樓下還有多媒體展示空間,介紹這棟大樓的歷史、建造過程與文化意義。
建議早上或接近傍晚時間來避開高峰,也比較容易拍到好照片。票價略高,建議善用 New York City Pass。
Empire State Building 門票
New York City Pass





地標 | 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 與 Top of the Rock
Rockefeller Center 是一整片建築群,而不是單一棟樓。它從 1930 年代由洛克斐勒家族出資興建,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巨大建設計畫,也是紐約經典的 Art Deco 建築代表。中心建築是 30 Rock,也就是 NBC 總部,《Saturday Night Live》、《The Tonight Show》都在這裡錄影,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參加 NBC Studio Tour。
冬天來紐約的人幾乎一定會到這裡看聖誕樹和溜冰場,那是很多人心中的「紐約聖誕記憶」。不過不論什麼季節,Rockefeller Center 都是一個很值得停下腳步的地方。你可以看看著名的 Atlas 青銅雕像(在 St. Patrick’s Cathedral 對面)、走進 NBC Studios 拍拍電視牆,也可以在附近咖啡廳坐一下,感受這種「經典中帶點從容」的紐約節奏。地下街還有不少餐廳和商店,動線清楚,也適合當作觀景台行程的前後段安排。




Rockefeller Center 的 Top of the Rock 是紐約最舒服、也最平衡的觀景台。相較於 Empire State 或 One World Observatory,這裡最大的優勢是——你可以把整座 Empire State Building 拍進畫面裡,還能一覽 Central Park 的長條綠帶,前後景色一次擁有。
觀景台分為三層,最上面一層是全開放式平台,沒有玻璃遮擋,非常適合拍照;中間兩層有玻璃防風牆,對不喜歡吹風的人也比較友善。從搭電梯開始就有設計感:頭頂是動畫螢幕,伴隨著燈光音效一路升空,讓整個上樓的過程也成為體驗的一部分。
Top of the Rock 建議安排在傍晚時間,可以從藍天看到夕陽再轉成夜景,是最划算的時間帶。不論你有沒有上其他觀景台,我都覺得 Top of the Rock 是最值得優先安排的一個,因為它給你的是「完整的紐約天際線」,而不是只是站得高而已。
Top of the Rock門票






地標 | 聖派翠克大教堂 St. Patrick’s Cathedral
St. Patrick’s Cathedral 就坐落在 Fifth Avenue 上,正對面就是華麗現代的 Atlas 青銅雕像與 Rockefeller Center,一古一今形成強烈對比,也讓這座哥德式教堂顯得格外莊嚴而優雅。建於 19 世紀中葉,這是美國規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天主教教堂之一。白色大理石外牆、雙塔聳立在摩天大樓群之間,不說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歐洲某個城市的地標,但它就在紐約最繁忙的街區中靜靜佇立。這裡不收門票,也不會有過度商業化的推銷氣息,反而是一種讓你暫時「退出紐約節奏」的空間。

布萊恩公園 Bryant Park
如果說 Central Park 是紐約的「後花園」,那 Bryant Park 就比較像是「城市客廳」——更小、更親近、更有人味。它就位在第五大道旁、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正後方,雖然只是一個短短幾個街區的小型城市公園,卻是紐約人最愛停留的空間之一。
這裡有一整排可自由移動的綠色金屬椅與桌子,沒有固定配置,想怎麼坐就怎麼坐,這種「自由使用空間」的設計精神很紐約。公園本身被高樓包圍,白天有遮蔭、晚上有燈光,整體安全又舒服。如果你是秋天或春天來,正是這裡最迷人的季節;冬天則會變身成溜冰場和冬季市集,有點像迷你版的歐洲耶誕市集,熱紅酒和手工藝攤位都能找到。
Bryant Park 雖然不大,但活動很多。從戶外電影放映、古典音樂表演、瑜伽課到國際棋局挑戰賽,幾乎全年都有安排。你可能只是經過,結果就坐下來看了半場鋼琴演奏或讀者分享會,是那種走進去不小心待很久的地方。


博物館 | 紐約公共圖書館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紐約公共圖書館主館就位於第五大道與 42 街交叉口,外牆是古典白色大理石,門口那兩隻石獅——Patience(耐心)與 Fortitude(毅力)早已成為紐約的象徵。圖書館建於 1911 年,是 Beaux-Arts 建築風格的代表作。可以免費進入參觀,但務必保持安靜,尊重正在閱讀或使用空間的紐約人。
從一走進門開始,就可以感受到那種「知識就是尊嚴」的氛圍——高聳的天花板、寬敞的石梯、銅製吊燈與雕花木門,每個細節都像是博物館等級。最著名的空間是二樓的 Rose Main Reading Room,一個挑高 16 公尺、長達 90 公尺的巨大閱讀大廳,裡面擺滿了橡木書桌、經典檯燈,天花板則是華麗的壁畫與雕花。
圖書館一樓和地下一層有兩個常設展區,不定期會展出來自圖書館收藏的珍貴文物。這裡曾經展示過的藏品包括:古騰堡聖經、莎士比亞早期作品原本、愛倫坡的手稿、憲法草稿、林肯的親筆信、甚至《小熊維尼》的原版玩偶們——這些不是複製品,而是原件。每一項都超有歷史重量,也很有故事性。







地標 | 中央車站 Grand Central Terminal
Grand Central Terminal 不是一般的車站,它是一座以「移動」為主題的歷史地標。走進這棟超過百年的建築,你會馬上被那座挑高的中央大廳吸住目光——藍綠色的天花板上畫著星座圖樣,陽光從拱形窗灑進來,地板上的人潮彷彿永遠都在交錯移動。
這座車站啟用於 1913 年,是美國交通史上最具象徵意義的交通樞紐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車站之一。它是典型的 Beaux-Arts 建築風格,從外觀、立柱到內部細節都極為講究,就算你不搭車,只是走進來看看,也會覺得這趟旅行值回票價。
除了拍大廳,別錯過一些小細節:像是東北角樓梯上方的「金色四面鐘」,是全車站最知名的集合地點,也曾出現在無數電影裡;還有地下的「耳語迴廊」(Whispering Gallery),只要兩個人站在對角落輕聲說話,聲音就會神奇地傳到對方耳中。





博物館 | 現代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Modern Art(MoMA)
MoMA 是世界級的現代藝術重鎮,也是紐約藝術圈最國際化的場域之一。一走進 MoMA,幾乎每層樓都有讓你想「欸這個我在教科書看過」的名作。Van Gogh 的《星夜》、Monet 的《睡蓮》、Dali 的《記憶的永恆》、Picasso、Matisse、Warhol、Rothko、Frida Kahlo……如果你是藝術迷,這裡是朝聖地。如果你平常沒有在看現代藝術,那這裡也是很好的第一站,因為它的展示方式很友善,空間流動感舒服,還常常會有跨領域的設計、攝影、裝置藝術展。
除了畫作,MoMA 也很強調設計與生活的結合——有一區展示的是工業設計、字體、海報、經典椅子與產品(像是 iPod、Eames Chair 那種),對非藝術背景的人來說,也很有共鳴。館內動線清楚、空間明亮,電梯與樓梯間還藏有意想不到的展品。
如果你對藝術有興趣,這裡可以花個兩三小時細看;如果只是想體驗一下紐約的藝術空氣,逛個一兩層樓、看看幾幅名作也絕對值回票價。館內餐廳、咖啡廳與 MoMA Design Store 也都值得一逛。MoMA 自家的文創商品設計感非常強,從筆記本到杯子、包包、玩具都很有趣,不買也會想多看幾眼。
MoMA 門票





博物館 | 無畏號海空太空博物館 Intrepid Sea, Air & Space Museum
如果你對戰艦、太空梭或飛機有一點興趣,Intrepid Museum 絕對會讓你眼睛一亮。這座博物館其實就是一艘真的航空母艦——USS Intrepid(無畏號)改建而成,停在曼哈頓西側的哈德遜河畔。
無畏號本身是二戰時期建造的航艦,參與過太平洋戰役、韓戰,甚至在冷戰時期支援過 NASA 的太空任務,退役後變成博物館對外開放。登艦之後你會發現整個展覽內容非常多元,從戰鬥機、直升機、到冷戰時期的潛艦 Growler、甚至還有真的 NASA 太空梭 Enterprise 的展示艙。建議安排 2 小時以上參觀。
USS Intrepid






博物館 |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Morgan Library & Museum
Morgan Library & Museum 遊客相對較少,原本是金融大亨 J.P. Morgan 的私人圖書館,後來由其家族捐出轉為公共博物館。從外表看起來很低調,走進去之後卻像進入了一場歐洲式的文化穿越旅行:大理石牆、天花板壁畫、古典木書架與滿牆的皮革裝訂書本,氣氛完全不同於紐約街頭的節奏感。
最核心的空間是 Morgan 原本的書房和圖書館,保留得非常完整,充滿濃濃文藝復興風格。你會看到鎮館三層樓高的書架牆、金箔裝飾的天花板、雕花細緻的拱門,真的很難相信這裡原本只是私人宅邸的一部分。除了空間本身夠美,這裡收藏的東西也非常驚人,包括中世紀手抄本、古聖經、莫札特親筆譜、狄更斯手稿,甚至還有達文西的筆記草圖。建議參觀時間約1.5小時。

















其他 | 特色商店
Nintendo Store
對遊戲迷來說,這裡就是朝聖地。位於洛克斐勒中心旁邊,兩層樓空間展示了大量任天堂角色與歷代主機,包括 Game Boy、N64、Switch 等。





LEGO Store
這家店比你想像的還好玩,除了賣各式樂高組合,更有展示用的巨型紐約地標模型——像是自由女神、帝國大廈、中央車站等,全部以樂高重建,非常震撼。還有「Build Your Own Minifigure」區域可以自己設計樂高人偶,或用觸控螢幕做客製化印刷磚塊,是送禮與收藏的好選擇。






下城區
下城區是紐約歷史的起點,也是一個融合舊城與新商業的區塊。從自由女神碼頭、Ellis Island、金融區的華爾街、到 9/11 紀念館與重建後的世貿中心,這裡充滿了故事感與沉穩的力量。下城的街道不像中城那樣規則,巷弄錯綜、走起來比較像歐洲小城。白天這裡是商業重鎮,晚上反而安靜許多,是認真走行程的好選擇。
景點 | 自由女神與愛麗絲島 Statue of Liberty & Ellis Island
來紐約,不見自由女神,總覺得哪裡沒來過。自由女神像是 1886 年由法國贈送給美國的友誼象徵,也是移民時代美國夢的具體形象。她高舉火炬、腳踩斷鍊,象徵自由與希望。不過如果你以為只是搭個船繞過去拍照,那就太小看她了。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所在的 Liberty Island 其實是一整個可以登島參觀的空間。
從自由島回程前,船會停靠 Ellis Island,也就是當年數百萬移民踏上美國土地的第一站。現在的 Ellis Island 已經改建成一座移民博物館,大部分遊客也會在這裡走一圈,兩個地方一起玩才是完整的歷史體驗。館內有模擬的移民登記大廳、面談室與健康檢查站,還可以查找移民紀錄。雖然內容是靜態展示,但情感厚度很夠,會讓你對「紐約是移民城市」這句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實際參觀方式是從 Battery Park 搭 Statue City Cruises 渡輪,票價包含兩島登島與博物館門票(可選擇是否含基座/王冠登頂)。整趟行程建議預留至少半天,包含排隊、搭船與參觀時間。
自由女神半日遊含導覽







地標 | 華爾街 Wall Street
華爾街是紐約最具象徵意義的街道之一,雖然它其實只是一條不長的小街,但它所代表的,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中心脈動。這裡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所在地,也是無數電影中那個交易員狂吼、螢幕閃爍的經典場景背景。不過當你實際走在華爾街,會發現它其實比想像中安靜,兩旁是古典石造建築、旗幟飄揚,街上遊客比上班族還多。
實際參觀華爾街,不需要太長時間,大概一小時內可以走完。許多人停留拍照的地標有證交所正門那座巨大的美國國旗與古希臘式柱廊、地標 Charging Bull(華爾街金牛)、小女孩雕像 Fearless Girl(無畏女孩)。
旁邊也有不少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聯邦大樓(Federal Hall)是喬治·華盛頓宣誓就職的地方。Trinity Church 則代表一種歷史的延續:這座教堂始建於 1697 年,曾三度重建,是殖民時期的重要信仰中心。古老的墓園中,還埋葬著《美國財政之父》Alexander Hamilton。






博物館 | 九一一紀念公園與博物館 9/11 Memorial & Museum
走進 9/11 Memorial 的那一刻,紐約的喧鬧會瞬間放低音量。這裡曾經是世界貿易中心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兩座巨大的黑色方形水池正好位在原雙塔地基的位置,水流不停地往下落,象徵哀悼與時間的流動。旁邊的 One World Trade Center是紐約重建後的象徵性新地標,座落在原世貿雙塔的遺址旁,高達 1,776 英尺(約 541 公尺)。
旁邊的 9/11 Museum 非常值得參觀,裡面除了收藏了當年的鋼骨殘骸、消防車、錄音檔與罹難者個人遺物,還陳列著當時的影像、消防車殘骸、目擊者的訪談聲音、還有失蹤者的尋人海報,展覽敘述非常完整而感人,也讓人完整的感受到當年911事件的震撼。




地標 | Hudson Yards 與 Edge觀景台
Edge 是紐約最新、也是最高的戶外觀景台,位在 Hudson Yards(哈德遜園區)的 100 層樓高空,主打「懸空」視角與超現代感設計,觀景平台從建築主體延伸出去,平台周圍是無邊界的玻璃護欄,最大的優勢是「沒有欄杆遮擋的視野」。入口在 The Shops at Hudson Yards 購物中心內,參觀後還可以順路逛逛高端商場、或接上 High Line 散步路線。
Edge觀景台門票


布魯克林區
布魯克林區(Brooklyn) 雖然是紐約市的一部分,但給人的感覺其實和曼哈頓很不一樣。如果說曼哈頓是高樓與節奏,那布魯克林就是空間與呼吸。它是紐約最大的行政區,原本是工業區,後來轉型成藝術、設計與創意產業的大本營,現在是很多紐約在地人實際生活的地方。
地標 | 布魯克林大橋 Brooklyn Bridge
對第一次來紐約的旅人來說,布魯克林最推薦的切入點會是由曼哈頓下城從布魯克林大橋走到 DUMBO 區。布魯克林大橋是我們在明信片、電影、MV 裡都看過無數次的經典場景,但當你真的走上去,還是會被它的氣勢和設計感打動。這座橫跨東河的大橋建於 1883 年,是全世界最早的鋼索吊橋之一,當年被譽為工程奇蹟,現在則是紐約最美的城市漫步路線之一。
橋上分為兩層,汽車在下層行駛,行人與自行車在上層步道,視野完全開闊。走在木頭鋪設的步道上,一邊是曼哈頓的天際線、另一邊是布魯克林的紅磚老街,加上橋上的鋼索與哥德式石拱門,既浪漫又有力道感,也是觀賞紐約天際線與自由女神像的絕佳角度。全長大約 1.8 公里,慢慢走大約 30~40 分鐘。




DUMBO
DUMBO 全名是「曼哈頓大橋下方的布魯克林區」(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簡稱聽起來有點滑稽,但這裡真的不只是一個過橋的轉角,而是一個充滿個性、適合拍照、也適合慢逛的迷你文藝聚落。最經典的角度,就是在 Washington Street 拍下紅磚建築夾道、中間露出曼哈頓大橋鐵藍色結構的畫面。DUMBO 有很多值得花時間挖掘的地方:倉庫改建的書店、畫廊、小型展覽空間;街邊咖啡館與義式冰淇淋店;還有能一路走到水岸的 Brooklyn Bridge Park。整個區域不大,大概一個下午可以慢慢走完。









回程可以搭乘 East River Ferry,從布魯克林 DUMBO 開出,可以搭到曼哈頓中城、金融區、甚至皇后區,也可以搭到布魯克林的Williamsburg區逛街吃飯。雖然也許慢一點,但可能更值得。從布魯克林搭回曼哈頓,或是沿著東河往南看天際線、自由女神、橋樑與城市輪廓的變化,那種移動中的紐約風景,絕對是搭地鐵看不到的。





系列文章
- 更多美國東岸文章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
時空旅人札記目前每週五更新,想看到與旅行相關的更新內容,請訂閱電子報,或追蹤Facebook粉專、Twitter、Instagram。
如果你想要支持免費創作,可以按這裡買杯咖啡請我,我會很開心!
本站所有資料皆為原創分享,僅透過少量廣告與贊助連結維持營運,若您於站內連結到第三方商家網站並進行消費,本站將獲得部分消費金額作為回報,但這不影響您所購買任何商品的價格。感謝支持!
想找特定地點文章,請見遊記地圖。
想出去玩,需要比價嗎?我最常用的網站旅館訂房推薦給你:
住美國想知道怎麼用旅遊信用卡世界賺點數換機票?新手必知、懶人必備的美國旅遊信用卡。
想嘗試背包旅行?怎麼打包?
若有興趣在你的網站或出版品引用這篇文章或部份內容及圖片,請來信索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