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都江堰
來到成都必須來看都江堰。都江堰是從戰國時期一路沿用至今的偉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都江堰是西元256年時所建,位於岷江上游,當時岷江在盛水期時從北方高山上流下的泥沙在到達成都平原時容易溢流成災,而枯水期時成都平原又缺水灌溉,令居民十分困擾。

戰國時期秦國太守李冰率眾治水,建成了都江堰,解決了長年水患的問題,使成都平原良田能夠有足夠的水源也免受洪患,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分為三個部份,分水為內外江用的魚嘴、引水的寶瓶口、和溢洪排沙用的飛沙堰。大致上內江是用於灌溉,而外江用於行洪,如此就解決了水量問題。
寶瓶口
遊客進入都江堰後需要走一段路,過橋前可以看到寶瓶口。近看寶瓶口可以看出其上寬下窄的形狀。這寶瓶口是幾千年前以人工開鑿,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可以控制內江的進水量。透過這個缺口江水流進內江,就可以用於成都平原的灌溉。
左岸崖上的「水則」,用來觀測水位。

飛沙堰
飛沙堰原名是侍郎堰,用來排除內江的泥沙和盛水期多餘的江水。堰頂高過河床2米,當水量太大時,高出的水位就會自然流向外江,免除平原的水患。
由於彎道的離心力,泥沙也會自然被甩向外江,避免灌溉用的河道被泥沙淤積。
魚嘴
走到上游是都江堰最重要的工程魚嘴。岷江流經魚嘴,就被一分為二成為內江和外江。水口寬經過計算,水量小的春季,六成水流入內江作為灌溉用水,而洪水季節時水位漫過魚嘴,就變為僅四成水流入內江。魚嘴的位置幾度變動,現在我們看到的魚嘴是在1936年大修時決定的。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是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內外江間的交通要道。

秦堰樓
大致走完後,改上秦堰樓從高處再看整座工程。早在當時修建都江堰時,李冰父子就是在這個位置監工的。
二王廟
都江堰周邊還有幾座古蹟。二王廟就在一旁的玉壘山上,是紀念李冰父子的廟。沿步道繼續往下走回出口,中間經過的建築群現在都是小店,這一帶在汶川大地震時毀損相當嚴重,但現在都已重建。
南橋
最後通過南橋,便回到一開始的入口處。南橋原先是在清朝大修都江堰之後,縣令用結餘銀兩建的木橋,被譽為天府源頭第一橋,同樣在汶川大地震後重建。
系列文章
- 成都遊記: 寬窄巷子
- 成都遊記: 武侯祠
- 成都遊記: 熊貓樂園(都江堰中華大熊貓苑)
- 成都遊記: 都江堰
- 成都遊記: 夜生活好去處 — 錦里、九眼橋
- 成都遊記: 杜甫草堂
- 成都遊記: 青羊宮
- 四川成都美食 – 必吃成都小吃紀錄
- 2018/10 四川成都遊記行程景點總整理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
時空旅人札記目前每週五更新,歡迎到我們的Facebook粉專、Twitter、Instagram追蹤新文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或許會對你的朋友有幫助,請按下面的分享按鈕,將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面用力的拍五次手,給我們一點鼓勵!
對於如何拍手有疑問嗎?請見快速教學。
若有興趣在你的網站或出版品引用這篇文章或部份內容及圖片,請來信索取授權。